我們在EMC基礎(十)中曾討論過當共模干擾進入產品時,因為線束和走線的阻抗不一致,將會導致共模干擾轉變為差模干擾,本文以一篇實例進行說明。
實驗布置圖:
實驗標準:
實驗現象:
在CBCI實驗時,測試頻點40MHz,27.12MHz時出現讀卡失敗。
實驗現象分析:
不論是BCI和RI抗干擾類實驗,產品被干擾路徑通常包括孔洞,縫隙和線束(金屬外殼),本產品是非金屬類產品,由于已經成型,外殼整改的成本相對角度,首先從線束角度出發,產品的線束包括電源,GND,CANH,CANL四根線束,對于線束的處理,包括端口增加共模電感,濾波電容,線束屏蔽(360°環接地,避免出現豬尾巴效應)。
1 對于CAN接口電路,已經選用了共模電感,其在10MHz-100MHz呈現了較高的阻抗,對于濾波電容,由于CAN電路的對于上升沿下降沿的要求,無法對濾波電容再做增加處理,
2.對于電源接口電路,已經有了共模電感和濾波電容,而電容和共模電感的對于異常工作的頻點都有較好的抑制作用。
由于是27MHz,40MHz出現工作異常,通常100nf該頻點已經呈現很低的阻抗(當然不同電容廠家的參數特性是不一致的,需要具體看)。
分析進行到這里,貌似進入了死胡同,從整改方向來看,還可以對線束增加屏蔽,但是產品的4根線束又都無法增加屏蔽層,該路徑也是無效。我們再來看線束接口處,我們注意到接口處存在一顆TVS管,我們在EMC基礎(十)中分析過,對于共模干擾,差模電容的濾波只能降低電源線束處的能量,對于GND線處是沒有作用的,有沒有一種可能,由于GND線上的干擾,觸發了TVS管工作,從而導致后端供電不足,基于這個猜想,我們拆除這顆TVS管,發現產品工作正常了。
總結:就該實驗而言,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還有很多,比如產品金屬外殼屏蔽,線束屏蔽,但是對于實際產品而言,這兩種措施是無法實施的。對于各類實驗,我們都要形成一個整改套路,然后依次施加進去。EMC的問題,絕大多數都是共模干擾的問題,差模干擾會形成磁通對消,降低了整體干擾,CEV是個特例,差模信號通常能夠檢測到。
個人創建了一個電磁兼容群,希望認識到更多的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