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這里是大話硬件。
時間飛快,如白駒過隙,轉眼間24年已經結束了。坐在桌前寫2023年終總結的印象恍如昨天。
上周對2024年讀書目標進行了總結,具體內容見文章《2024年閱讀100本書籍目標總結》。
按照老規矩,今天這篇文章對2024年進行復盤。這也是在公眾號持續更新年終總結的第4年,前面3年的復盤總結可以看文章末尾的鏈接。
回顧2024年,主要從學習,工作和生活方面進行復盤。
學習方面
自己每年的學習分兩部分,一部分是專業知識,以技術為主;另一部分是通識知識,以閱讀為主。
關注我公眾號的同學可以發現,24年技術文章更新比較少。的確,今年在技術方面的投入時間和精力都不夠。相比23年,無論在高速信號,還是電源,還是EMC上,都沒投入更多時間研究。
現在學習的資料很多,但是要學習什么,學習到什么程度,經常讓人迷茫。我自己也陷入到這樣的怪圈中。特別是做硬件的同學,要掌握的知識面很廣。今天拿著電源的書在看,明天拿著EMC的書學習,后天拿著模擬電路在梳理。時間長了后會發現,自己看了很多書,但是能力并沒有提升很多,陷入到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中。
經過復盤,我發現技術學習還是要聚焦,要么以工作使用為導向,學習起來有目標,要么針對某個專題進行專門的研究,學習起來有連貫性。需要從對多點知識淺嘗輒止的學習,轉變為單點知識的深入學習。
通識知識學習和技術學習不一樣,技術學習看重結果,旨在解決技術難題或提升專業能力,通識知識學習看重個人想法,更多是興趣或者是提升認知。
像考證,考研,考公這樣只看結果的學習,過程重要,結果更重要。博主自己22年準備考試,基本上用上了全年的周末和假期,過程中不遺余力,就是為了一次上岸。因此,我非常關注結果,時刻在提醒自己要一次能完成考試目標,畢竟學習主線還是技術知識。
但是24年100本書這種學習,結果對我來說不是那么重要。單純針對這個結果來說,是失敗的,并未達標。但在結果之外卻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啟發。如果當初沒有定這樣的學習目標,自己也不會嘗試去完成這樣一件事。過程中迸發的感悟也是未曾想到的。因此,我重在體驗,有時間就讀,關注過程的啟發和成長,而不是像考試那樣錨定結果去努力。
所以,生活中要敢于嘗試給自己定些小目標,哪怕這些目標到年底并未沒實現,但是未嘗不是種新的體驗。過程中發現走了彎路,復盤及時調整就好。實際走過的人肯定會比在路口一直徘徊的人見到的風景更美麗。
工作方面
在工作方面今年有比較明顯的變化。
以前100%是個人貢獻者,負責自己的項目開發。今年50%個人貢獻者,另外50%團隊貢獻者,自己開發項目變少,更多的是投入時間去解決他人項目遇到的問題,一起做決策,跟蹤工作任務進度,確保團隊按照組織要求完成目標。
這種角色和思維的轉變,優點是團隊中每人負責幾款產品,自己每款都要懂一些。因此見到過的技術問題更多,知識面更廣。缺點就是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變少了,經常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,很難有整塊的時間去做思考,知識面廣了,但是深度變淺了。
這種工作特點帶給我的最深地感受是:成就感沒有以前當個人貢獻者時強。
成就感是一個人在工作中具備較強執行力和驅動力的底層邏輯支撐,當然薪資報酬,能力增長也能對我們起到激勵的作用,但是熟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人都知道,在不同階段,每個人對激勵的需求并不一樣。
個人貢獻者遇到問題大部分都是自己去干,問題從頭到尾被解決,能帶來較為及時的正面反饋。而團隊貢獻者更多時候是在思考如何去做,讓別人去執行完成,雖然問題最后解決了,但感受到的反饋遠遠不及個人貢獻者那么及時和強烈。
實話實說,這點也是親身經歷過才知道。剛入職時,我從未思考過未來工作成團隊貢獻者會是什么樣。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團隊貢獻者,比起那些畢業學校更好,能力更強的同事,我老老實實做好自己工作就行。然而在體驗之后,才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,也許人生就是從未曾想到,到實際經歷,再到感受差異的體驗中慢慢獲得成長吧。
經過復盤,我發現,工作中需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能力結構,不同階段,需要學習對應技能讓自己更加適合當下的職場環境。心理預期和反饋結果存在差異時,得思考如何去完成這種能力和思維的轉換,無論是個人貢獻者還是團隊貢獻者,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點。
生活方面
24年在生活方面,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:無論是高價值的物品,還是我們自己,其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,學會滿足很重要,人生小滿勝萬全。
今年之所以專業方面的知識沒有投入較多精力,有部分原因是去了解房子這方面的內容了。
我依舊記得同事們在食堂吃飯時經常談買房搖號,哪個樓盤地段好,哪個樓盤開發商靠譜,我就默不作聲,悶頭干飯。因為我覺得在這個城市,幾百萬的房子,對于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這幾年由于大行情的影響加上各種優惠政策的支持,才敢開始慢慢關注這方面的事情,買不起,租得起。
因此,23年下半年到24年,1年多的時間,我從一個房地產小白,變成到實地跑過十幾個樓盤的資深用戶。
在跑完一個接一個的盤后,我頓悟了: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,很難選擇到百分之百全部滿足自己需求的房子。
在一次次的調研與考察中,在一次次思考和選擇中,開始明白,永遠都有更貴,更好的物質生活來滿足我們生活的需求,但是站在當下,我們需要學會在理想需求和現實生活中找到平衡,感恩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。當你還在嫌棄120平的房子太小了,博主和其他人羨慕都來不及。
我想起了當時在北京讀研時,導師在飯桌上問我們畢業后留不留在北京,我說不留,在這里買不起房。師兄師姐師弟師妹都笑了,好像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。然后導師語重心長地說,人一生中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和別人比較,但是得看你是什么樣的心態。車子,房子這些東西,你們以后肯定都會有,無非就是別人開著奔馳寶馬,你開著奇瑞,人家住著幾百平米的房子,你在北京住著60平的房子唄。不要想著一步就能立馬在北京買房,要學會分步進行。接著我導師還舉例了她身邊的人,如何從專科生,十年時間一步一步從不知名的企業到華為再到英特爾的故事。
現在回想當時我導師說的話,感受確實不太一樣,當時就認為北京房子上千萬,等到買房得何年何月啊。現在我覺得不能直接用最終目標來限定自己,要學會拆解大目標,未必非要在北京買了房才能在北京工作嗎?
有時想想,我們在生活中確實會這樣用最完美的解來禁錮自己,比如:我開始認為今年讀完100本書才是目標達成,今年公眾號粉絲達到5萬就是目標達成。然而這些今年都沒有做到。追求最好的并沒有錯,但有時候太過執念會讓我們畏懼前進,可以嘗試一步一步來,只要開始了就是在進步。
用之前發的一篇文章總結就是《人生小滿勝萬全》,無須追求十全十美的自己,也無須要求十全十美的人生伴侶,更無須要求十全十美的生活,學會感恩當下,珍惜現在擁有的,人生小滿勝萬全。
今年在生活方面還嘗試了一些新的體驗,比如在文章中寫的第一次去試駕,了解不同汽車品牌操控和底盤的特點。第一次去聽了演唱會,雖然和對象坐在山頂的位置吹的頭皮冷,也體驗到了現場氛圍和網絡中的差異。
從生活和工作的復盤可以看出,這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:工作講究的是以結果為導向,只要最后結果達到了,就算完成了目標。但是生活不行,生活更多的是以過程為基礎,過程中的經歷,體驗,心理路程,都是組成生活的每一部分。
回看2024,成長就是在經歷未曾經歷過的事情后,逐漸懂得一些道理,明白一些事情,價值觀發生一些改變,最終愈加成熟和機智。
以上即是2024年的年終復盤和思考, 希望我的復盤能對大話硬件的同學們起到幫助。
2025年大家一起努力,心想事成!